[參與心得] 藻礁的藍碳建築師--殼狀珊瑚藻

桃園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,歷經七千多年的歲月堆積成海底下的城堡,孕育海洋生物許多甲殼類與魚類等生物,然而藻礁不同於珊瑚礁,其地位與珍稀性更勝,但因其鮮少人知加上需要專業的辨識,竟然淪為政客貶低成"台灣沿岸處處可見,一片死寂,沒有保存的價值",使得這樣的環境面臨合理開挖的命運。

[活動報導] 藻礁知多少:企盼散播保育希望的工作坊

常有人說:「數據會說話」,你同意嗎?
爭議多時的「觀塘工業區開發案」,中油公司提出的迴避替代方案中,聲稱開發面積將由原先的「232公頃」縮減至「23公頃」,如果只看字面,你或許會覺得「232–>23」是個皆大歡喜的雙贏局面,但事實卻非如此,環評結果出爐之日,更被多方媒體評為環評史上「最黑暗的一天」。
2018年年底,一群關注藻礁生態的荒野保護協會夥伴們籌備「藻礁工作坊」,活動召集人吳明珍(珍珠)表示,課程只是個開始,希望能將保護的種子如蒲公英般散播到社會各層面,喚醒守護的力量……

[活動報導] 遺忘的大海--從藻礁重新認識海洋

今年的春天來趟桃園藻礁之旅,讓我們對海不再陌生、不再恐懼。
身處海島國家,對於海洋,我們卻陌生。
歷經戒嚴時期實施海禁,對海洋的記憶從陌生,至後來被工業建設的港口、海堤、消波塊等人工設施而取代,靠近海岸卻被惡臭的汙水而驅趕,沒有認識便遺忘了。